刘一丝:以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发布时间:2023-08-03 点击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刻,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稳中求进”,是转型期城市发展的关键。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既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亦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新发展阶段建设韧性城市指明行动方向。以“韧性”视角研究城市经济如何在复杂冲击中谋求稳定,是转型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日益融入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配置、重塑经济社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城市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城市经济韧性增长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一、以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创新水平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推进,以创新为动能的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共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以城市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健全科创市场化机制,政府持续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完善各个创新领域、环节和主体融合共生的制度基底,实现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互动,为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化奠定有利基础。加速技术创新研发进程,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强化。

二是重视绿色创新的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又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绿色创新质量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应将提升绿色创新质量作为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加强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实结合”的经济体系。围绕“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各地级市低碳人才的需要,加速构建多维的数字智能人才网络和低碳智能人才网络,重视数字教育和低碳教育,将引进和培养数字技术人才和低碳专业人才作为促进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韧性的抓手。

三是全面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可有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各地应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以“虚实共管”“软硬兼施”思路为主线,加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一方面,各地应着力增强物理空间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将5G基站、算力网络等创新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需求与城市治理,着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另一方面,各地应增强虚拟网络空间管理,运用知识图谱、数字化机理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软设施”建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在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效能,从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二、以数字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提高城市韧性。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适度超前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数实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

一是适度超前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产业化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提升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超前开展数字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跟前沿领域培育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区块链、基础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助力城市经济韧性的增强。同时,政府需引导平台企业规范化健康发展,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优势,增加创新研发投入,推进中小企业、平台企业间资源共享,不断优化数字产业发展新生态,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另外,商务部门应前瞻性布局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适当放宽数字经济新业态准入、建设数字口岸、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推动城市经济韧性增强。

二是推动产业数实融合。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升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节点上,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都应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政策法规等有效手段,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丰富我国产业的层次结构。有关部门也应利用数据的生产要素带动作用,促进资源在区域间有效流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企业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整合应用,通过渗透效应、重组效应和关联效应实现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引起新一轮生产变革,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必须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国家战略层面布局数字产业,制定有效措施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促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是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数字产业集聚可以显著增强数字产业韧性。对此,政府应加快数字产业协同集聚发展,为强化城市经济韧性赋能。一方面,紧盯数字前沿领域,定向支持和培育高科技产业。政府要立足系统思维,充分挖掘数字产业内部资源,聚焦于同数字产业联系最密切的高端技术领域,优化数字产品生产全程,推动数字产业逐渐形成集聚形态,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追赶并领跑国际先进水平。政府应设置专项数字产业扶持资金,推动一批具备成长性的数字企业发展壮大,促使数字产业逐渐向集群化状态转变,实现数字技术赶超,在化解数字产业整体大而不强问题的同时,为城市经济韧性强化注入动能。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应强化数字产业集聚区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配给,鼓励各产业依托信息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组织生产并实现数字产业集聚。配套政策方面,有关部门需积极构建研发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集群政策体系,构建数字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继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韧性提升。

三、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数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异质性、行政级别异质性及智能设施异质性特征。各地应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化解各城市本身面临的发展优势不均问题,促进城市经济韧性协同强化。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对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等创新能力突出的城市及城市群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重在补短板,其落脚点应更多地集中在产业落后,资金不足的农村地区,确保城乡创新能力的平衡、联动提升,缩小城乡创新发展的差距,有效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而对成渝等创新能力欠缺的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发挥长尾效应,充分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提高优质企业、优秀人才的参与度,进而为城市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是差异化部署城市数字化转型方案。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东、中部地区和大型城市应该首先承担起攻坚克难的重任,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为我国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宝贵经验。率先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智慧治理场景和便民生活场景,将数字需要融入政府日常治理和市民日常生活中,以需求为导向反向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从而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水平。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应该抓住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快速融入其中。着重打造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垂直产业生态,为本地企业量身打造产业数字发展平台,加快本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来带动当地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当地政府、企业联合本地高校进行定向、定量的人才培养,所得人才直接为本地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从而有效赋能当地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三是分规模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探索。创新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存在明显规模异质性。政府应因地制宜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探索,着力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大、中规模城市应着力增强供给侧结构韧性,鼓励本地骨干企业“滚雪球”式发展,并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体系化、多元化发展,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小规模城市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代建制、政府购买服务、PPP等多元合作模式,扩展融资多元化渠道,为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提供“新引擎”。

【作者:刘一丝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重点项目《数字经济时代河南省城市空间网络化发展的重点、难点与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

来源:大河网

上一条:中国数字经济是 “大而不强”吗?数字经济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下一条:陈振娇: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Baidu
sogou